彎曲菌于1909年自流產的牛、羊體內分離出,稱為胎兒弧菌。菌體輕度彎曲似逗點狀,有莢膜,不形成芽胞。微需氧菌,在含2.5~5%氧和10%二氧化碳環境中生長較好。溫度為37~42℃。在正常大氣或無氧環境中均不能生長。空腸彎曲菌抵抗力不強,易被干燥、直射日光及弱消毒劑所殺滅,56℃ 5分鐘可被殺死。
空腸彎曲菌是導致人類疾病的常見的彎曲菌,是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的人畜共患病,1973年從急性腸炎患者糞便中分離并確定致病性,其細胞壁由脂多糖組成,具有內毒素特性,脂多糖由多糖O抗原、核心多糖及類脂A組成,多糖O抗原是空腸彎曲菌的主要表面抗原。
以O抗原為基礎,按照空腸彎曲菌的熱穩定性(HS)抗原進行分型,即Penner分型方法,可以將空腸彎曲菌分成近100個血清型。其中HS:19、HS:41、HS:4和HS:2等型空腸彎曲菌的脂多糖在分子結構上與人類神經節苷脂表位之間具有分子模擬現象,因此導致人體產生的抗-神經節苷脂抗體引發的交叉反應可能是進一步誘發格林-巴利綜合征(GBS)的發病機制。
在眾多的血清型中,HS:19型空腸彎曲菌前驅感染與GBS的發病較為密切。空腸彎曲病重要的傳染源是動物,如何控制動物的感染,防止動物排泄物污染水、食物至關重要。潛伏期1~10天,平均5天。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發熱約占56.3%~60%,一般為低到中度發熱,體溫38℃左右,個別高熱可達40℃。輕型病例的臨床表現與病毒性胃腸炎相似,重癥病例的臨床表現可似菌痢或潰瘍性結腸炎。
空腸彎曲菌感染病程常呈自限性,多數患者不需要抗生素治療,但對病情重、病情遷延者需要抗生素治療。目前兒童應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對于空腸彎曲菌的分離,常見的分離平板為mCCDA。空腸彎曲菌需要在42℃的微需氧環境生長,且生長速度慢,對外界氧的耐受力比較弱。空腸彎曲菌取樣:食物樣本,根據樣本類型,按照指南采取適當的樣本采集和處理技術;大便樣本采集后需使用專門的轉運培養基,如Cary-Blair轉運培養基或改良Stuart轉運培養基盡快運送至實驗室。
傳統的mCCDA彎曲菌培養基,是使用改良的黑色活性炭頭孢哌酮脫氧膽酸瓊脂(mCCDA)。但彎曲菌菌落在黑色的培養基上為無色,通常很難檢測到。上HiMedia公司在mCCDA培養基基礎上研發出來彎曲菌顯色培養基(貨號:M2020),其鑒別能力遠遠高于mCCDA培養基,該顯色培養基可支持彎曲桿菌的豐饒生長,在此培養基中呈現淺紫至紫色的菌落。